首页
来源:
他铁心报国,在抗美援朝战场冲锋陷阵、浴血战斗,光荣失去右眼和双手,是以身许国的战斗英雄;在伤残军人休养院,他意志如铁,从一级伤残中坚强站立,积极参加课余演出队,走上为人民服务的“新战场”,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;他身残志坚,自食其力,主动回乡开展农业生产,哪怕再难也不给国家添负担……他就是抗美援朝老战士李化武。
1933年12月,李化武出生于广元市昭化区元坝镇一个贫困的小山村。1951年4月,他报名参军,带着不舍和眷恋离开了家乡。70年来,他时刻保持一名军人的本色,革命年代舍生忘死、不惧牺牲,和平年代艰苦奋斗、默默奉献,彰显出一名共产党人“践行初心、自立自强”的高尚品格,书写出“壮身付与家国、残躯挺立天地”的浩然壮歌。
他是舍生忘死的“铁血战士”——
“我最大的遗憾,就是再也不能上战场保家卫国”
因家庭贫困,李化武一家8口人都未曾读过一天书、上过一天学,他不到10岁便开始给地主放牛。在他的儿时记忆里,那时生活苦,地主不给工钱,只管饭,但也是热一顿、冷一顿;过年时才缝一两件单薄的衣裳,冬天只能把布条裹在身上保暖……
![]() |
昭化区委书记刘自强为李化武佩戴纪念章.昭化区宣传部供图
1948年10月,李化武的哥哥李化文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,途中假借上厕所逃了出来。后来,因为逃跑途中双脚走烂,无钱医治拖成大病,年仅20岁就离开人世。有了这些经历,对旧社会的不满逐渐在李化武的心底堆砌。
“好男儿就要保家卫国。”1951年4月,李化武凭着一腔热血在父亲的陪同下报名参军。当时,美帝国主义及其帮凶的侵略行径让大家咬牙切齿,一些有文化的战士纷纷咬破手指写血书,李化武不识字,就咬破手指按手印,决心誓死保家卫国。一个多月后,他随部队跨过鸭绿江,向朝鲜金化地区集结。因不通火车,大家只能在枪林弹雨中步行,整整走了18天才到营地。
李化武被编入12军35师105团3营7连4排。因个头高、视力好、体力强,被安排学习使用60炮,先后担任架炮手、瞄准手。凭着坚强毅力,他很快熟悉了炮的拆卸、炮弹装填、瞄准、发射等基本技能,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战斗员。
1951年11月,李化武第一次投身战斗。美军一番狂轰滥炸后,杀气腾腾地向志愿军阵地急冲过来。眼看着近了,战士们猛烈倾泻火力,“叭、叭、叭”的机枪声此起彼伏,密密麻麻的手榴弹在敌群中爆开了花。李化武和战友冷静操纵60炮,将一个接一个的炮弹准确射向敌方阵地,隆隆的炮声响彻云霄。经过4个多小时激战,打退美军多次冲锋,牢牢守住了阵地。经过这次实战,李化武得到了实战锻炼,战斗激情高涨。“没想过生死,只想能早日打胜仗,能够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。”李化武道出了当时千千万万志愿军的心声。
1952年12月,李化武所在部队再次开赴乔岩山阻击敌人。在山头,敌军来就果敢迎战,敌军退就构筑工事。一天晚上,敌军先炮轰再冲锋,连攻3次始终未成功,第4次进攻时,嘹亮激昂的冲锋号声响起,志愿军发起反击冲锋,战士们跳出坑道,猛虎下山般直扑敌军。李化武扛着近20斤的炮架紧跟班长身后,在密集的火网里奋勇向前,距离敌人阵地不远时,伴随着尖厉刺耳的呼啸,一颗炮弹飞了过来,他顺势倒下,双手护住头,沉闷声中,炮弹落下,在身前崩炸开来……他两眼一黑昏了过去。
等李化武醒来,已是三天三夜后。卫生员告诉他,和他一起冲锋的班长和战士都牺牲了,担架队战友和医护人员从死神手里夺回他的命,但因为伤势太重,他彻底失去了双手和右眼。听到这些时,李化武嚎啕大哭:“这辈子不能上战场保卫国家了,再也见不到曾经生生相惜的战友了!”
他是身残志坚的“中国保尔”---
“身体残废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思想残废”
按照安排,伤势严重的战士全部转回国内。李化武先是在黑龙江北安医院,后又转至水花医院治疗,做了两次大手术,安装了假眼球。
吃饭要人喂,衣裤要人穿,如厕需人帮……没了手、少了眼的李化武陷入前所未有的人生低谷---自己不到二十岁就成了一个“废人”,未来漫漫人生,要如何生活?他越想越烦闷越绝望,常常吃不下饭,睡不着觉。
从黑暗的日子里找到前进的光亮,这是李化武性格中的坚强基因。从医护人员特意讲述的前苏联卫国战争英雄保尔·柯察金故事中,他被主人公高昂的革命激情、奇迹般的生命活力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感动了,决心要像他那样去生活,代替逝去的战友们坚强地活着。他说,“我只有克服自己的困难,才能更好的为党和人民服务。”
说干就干,从自己学习吃饭开始。残臂太短,根本吃不到嘴里去,他便在半截右臂上系上手帕,吃饭时将勺子插入,用牙齿将手帕勒紧,再哆哆嗦嗦往嘴巴里喂。起先,无论怎么努力,也送不到嘴里去,反而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。医护人员心疼他,说要不算了吧,我们照顾你。他毫不气馁,一次次失败,一次次咬牙继续。当第一口饭菜吃到嘴里,他激动地泪流满面。一顿饭下来,全身都是汗。反复练了一个月后,终于可以熟练地用汤勺吃饭了。信心大增的他,接着学会了用残臂穿衣服,洗漱,上厕所……
“一个人身体残废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思想残废。”“最大的困难不是没手没眼,而是没有信仰与信念。”1956年,李化武进入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后,决心摘掉文盲帽子,尝试着用布条绑着笔练习写字。开始时,笔一接触到纸上,手臂便止不住地抖,笔像脱缰的野马般难以驾驭,费九牛二虎之力,写不出一个像样的字。经过坚强决心和不懈努力,李化武不仅能写一手工整的小楷,还取得了“识字1500个”的文凭。
获得新生的李化武,人也变得更加开朗,用乐观坚强帮助他人,经常领着失明的战友遛弯,给他们讲身边的新事儿;和医护人员一起,陪截肢的伤员晒晒太阳、读读书、看看报……期间,凭着良好表现,他被评为二等休养模范,并在1957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。这一年,经休养院战友牵线搭桥,他认识了19岁的杨正清,两人一见倾心组成了家庭。
1957年5月,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课余演出队成立。有了为党和人民做贡献的新战场,李化武和5名上肢残疾的战友苦练了一个多月,学会了吹口琴,能演奏《志愿军战歌》《我是一个兵》等曲目。
1958年5月,李化武随演出队到北京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演出,引起周恩来、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界广泛关注,随后又在全国巡演。10个多月里,李化武和队员们走遍大半个中国,在天津、南京、上海等城市巡演300多场,观众上100万人次;做报告近100次,听众逾30万人次……著名作家巴金撰文盛赞这是世界上“第一个特殊的演出队”,郭沫若为他们写下诗歌《把红旗插遍在地上和天上》,田汉作诗《永不残废的勇士们》致敬演出队,《人民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先后给予报道,八一电影制片厂为其摄制电影纪录片《最坚强的人》……
曾经是战场上浴血奋战、奋勇杀敌的勇士,现在是生活中不畏困难、自强不息、身残志坚的强者,那是李化武一生中最骄傲的日子,热血像海涛一样沸腾,精力像松柏那般旺盛,一次次将这份意志、力量和希望传达给千千万万的国人。
他是自强自立的“庄稼汉子”---
“我要自食其力,不能让党和国家养我一辈子”
在几年巡演过程中,李化武看到了国家的发展变化以及人民的勤劳奉献,他的思想也发生了重大转变。
“我还这么年轻,难道就要在休养院让党和国家养我一辈子?我虽然没有手、缺只眼,但口还能说,腿还能走,我要锻炼得能继续为党为人民服务。”1963年3月,经省民政厅批准,他办理了分散供养手续,告别鲜花、荣誉和掌声,回到故乡。
“我还这么年轻,难道就要在休养院让党和国家养我一辈子?我没得手,口还能说,腿还能走,我要锻炼得能继续为党为人民服务。”1963年3月,经省民政厅批准,给他办理了分散供养手续,李化武回到故乡。
“他站在墙角,把双手背在后背,有点不好意思的模样。”儿时的玩伴,今年79岁的村民李化福回忆起第一次见到李化武的情景,依然记忆犹新“当时,我就感觉他有点不对劲,问他怎么了,他埋下头说双手都在战场上炸掉了。我愣在那里,一下子不晓得说什么来安慰他。没想到,他反而安慰起我,‘没得事,我啥都能干。’”
确实,李化武回到农村后,耕田犁地、挑粪背柴……所有的农活都学会了,一样不比别人差。但再简单不过的农活,在他这里,都要经过百次、千次的尝试和练习。
“他学习耕田是吃了苦头的,肩胛窝要放一根长长的使牛棍,牵牛的绳子只能缠绕在断臂上,那牛又不能听懂人话,跑快了的时候,把他的断臂都拉出了血、磨破了皮,一肿就是大半个月。犁耙也是经过特殊改良,在后部加一根棍子,以便牛回头时,他能用残缺的双臂抬起犁耙。”村民徐怀喜回忆起李化武学习农活的情景,依旧感叹他的不容易。“学习担粪时,用肩胛窝夹着长粪勺自己舀,担起来就没法轻易换肩,短短的臂膀竭力扶住扁担,爬坡上坎时,平衡不好把握,跌倒打翻也是常有的事。他总是遗憾粪水没有担到田地里,转而又回去继续担。”
凭着异于常人的坚强毅力和吃苦耐劳精神,李化武从来都是10分的满分工分,这无疑是对他最大的肯定。李化武夫妻俩养育了6个子女,不管遇到什么难事,从来都不给组织添麻烦、提要求。离开休养院时,学校给他开了一张证明,即他一旦想要重新返回院里生活,随时可以,终生有效。但李化武这一走,就再也没回去。
上世纪70年代初期,李化武先后参加了广元县、绵阳地区、四川省等重要会议,多次上主席台就坐,并作大会发言,获得“休养模范”“优秀共产党员”“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”等30多项荣誉称号。人们称他为“战斗英雄”,但他从不以此自居。他不诉苦不煽情,没有半句对生命的惋惜,对生活的怨言,有的只是对党和国家的忠诚。他说:“如果有来生,我还要做一个党的人、人民的兵。”
他是奉献社会的“爱心大使”---
“我是一名党员,要多为党和人民做事”
“我是一名共产党员,要努力为党、为人民做事。”这是李化武经常说的话。
有一年,妻子生病,在旺苍广旺矿务局职工医院住院。才几个月的小儿子又腹泻,在儿科治疗。恰巧,大队的支部书记患了精神病,家属将其也送到这个医院,希望能帮助照顾。可当时医疗条件有限,只有绵阳一家精神医院才能医治。“你们先回家坚持着,我送书记去绵阳治病。”李化武给妻子做思想工作,别人有困难就得搭把手,妻子一向温婉明理,拖着病躯、带着生病的孩子离开了医院。
次日,李化武带着支部书记及家属步行几十公里到白水搭乘火车前往绵阳。下午,到医院办理入院时,医院要求交一百斤粮票。那年月粮票何其珍贵,短时间哪里去凑这么多粮票?书记家属说,我回去卖家里的口粮。
“你家本就缺粮,况且时间也来不及,我回去想办法。”李化武将其拦住,连夜搭乘火车返回广元,天麻麻亮时赶到县伙食团,第一次用伤残军人的“特权”借来粮票,又马不停蹄搭乘火车到了绵阳,顺利办了入院手续,安顿好一切才赶回旺苍照顾妻儿。一个月后,妻儿出院回家,支部书记治疗归来。面对千恩万谢,李化武说:“我是党员,这是我应该做的。你们要感谢党、感谢政府。”
“他把党员身份看得特别重,心里永远都想着别人。”李化武的妻子说,那年,在政策允许内,广元市民政局为他协调了一套一楼的年租房,方便他行动。但七楼是位老干部,上楼很吃力。李化武果断地同老干部互换,自己去住七楼。几个子女渐渐长大,读书毕业后,有的一时找不到工作,他从不没有因为自己特殊的身份,要求组织解决子女的工作问题。相反,别人的困难,李化武从来都是倾尽全力给予帮助。义务宣传、调节纠纷、公益劳动……附近的群众对他特别信任、钦佩与尊重。
驰骋征程未下鞍,多年来,李化武常去学校作义务宣讲,也应邀到机关或企业做公益报告。他总是身着特制戎装,精神抖擞,讲起当年抗战故事,幕幕清晰。缘于他的亲身经历,又贴合时代气息,很快就引发听众共鸣与共情,场场精彩至极,掌声经久不息。而他用残臂敬的军礼,更是让现场听众以及广大网友热泪盈眶……
“李化武给师生宣讲时,我们建议中途休息一下,他也婉拒,一讲就是近2个小时,这样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激励。”元坝中学高一七班班主任李睿介绍说,她们在班会课上,也经常讲述李化武老战士的感人事迹,教育引导学生们热爱我们的党和国家,从小树立远大志向。
昭化区委书记刘自强说:“李化武身上,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忠诚于党、赤诚奉献、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。他的精神,将激励24万昭化儿女坚定信心、砥砺奋进,谱写昭化现代化建设新篇章。”
免责声明:本文来自成都在线客户端自媒体,不代表成都在线的观点和立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