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来源:
当代书画展的常态是什么?红毯、闪光灯、人头攒动的开幕式,以及社交媒体上精心策划的九宫格宣传照。而西蟾寺的《空山藏墨》却反其道而行——没有观众预约系统,没有网红打卡点,甚至没有正式对外开放的公告。这场看似"无观众"的展览,引起红星新闻、鳳凰网、新浪、网易、腾讯、搜狐、长江网等近百家媒体和网络报道,却在专业圈层引发了强烈的反响,这背后的艺术逻辑值得玩味。
一塵法师的笔墨语言具有强烈的"反表演性"。他的书法线条如老僧入定,起笔藏锋不露尖利,运笔沉稳不见浮躁,收笔回锋不留刻意。这种笔法拒绝讨好观众眼球,与当下盛行的"展厅体"书法形成鲜明对比——后者常为适应现代展览空间而刻意强化视觉冲击,笔法夸张变形以求"一眼惊艳"。一塵的《心经》册页尤其典型,每个字都如禅坐的僧人,安静却有千钧之力。
其水墨构图更暗合"空山"哲学。一幅《雪涧图》中,留白占画面七分,仅以枯笔淡墨勾勒山石轮廓,却让观者听见了雪落空谷的声响。这种"减笔美学"直追宋代梁楷的《泼墨仙人图》,在当代水墨普遍追求繁复构图的语境下,堪称一次大胆的"美学逆行"。有趣的是,这种留白不是虚空,而是老子所谓"埏埴以为器,当其无,有器之用"的哲学实践。
展览空间本身即是一件装置艺术。西蟾寺的斑驳粉墙成为天然展板,阳光透过古柏在作品上投下移动的光斑,山风偶尔掀起宣纸一角——这些"干扰因素"在传统策展理念中需竭力避免,却在此成为展览的有机组成部分。当某位美院教授在黄昏时分看见《月照禅林》条幅与真实月光重合时,瞬间理解了何为"艺术即禅,禅即生活"。
这场展览无意中戳中了当代艺术的痛点:在流量至上的时代,真正需要"观众"的是作品本身,还是艺术家的ego?一塵法师用行动给出了答案——当省市书画名家们自发驱车三小时山路前来观展时,证明好的艺术自有其引力场。那些未设观众席的展厅地面,最终留下了密密麻麻的蒲团压痕,这或许是最动人的参观数据。
《空山藏墨》的启示在于:艺术传播可以是一种"负空间"操作。就像法师笔下那些未着墨的宣纸部分承载着最大想象,这场没有营销的展览反而形成了最强烈的文化冲击波。在算法支配审美的时代,这种不迎合的底气,恰是最珍贵的艺术品格。西蟾寺的钟声提醒我们:有时,拒绝喧哗才是最好的发声方式。(智明)
免责声明:本文来自成都在线客户端自媒体,不代表成都在线的观点和立场。